交通運輸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交通運輸經濟運行延續回升向好態勢,貨運量、跨區域人員流動量保持平穩增長,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較快,交通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保持在高位。
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今年以來,交通運輸行業全力服務做好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各項工作。在交通運輸業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同時,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交通保障。
回升向好態勢延續
8月26日,隨著機器的轟鳴聲,雄忻高鐵雄保段二標雄保特大橋最后一孔箱梁精準落位。至此,國鐵北京局站房工程項目管理部負責管理的該橋661孔箱梁架設任務全部完成,為雄忻高鐵建設注入新動能,也標志著這條京津冀與晉陜快速通道正式進入攻堅沖刺階段。
在廣西,亞洲同類型最大跨度斜拉橋——貴港蘇灣大橋主橋日前成功合龍,為全橋順利貫通奠定了堅實基礎。中鐵十六局貴港蘇灣大橋項目負責人廖豐介紹,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工程,貴港蘇灣大橋及接線工程連接貴港市港北區、郁江航道和港南區,是貴港市西部臨港工業片區的主要南北聯系通道。
今年以來,我國多地交通項目建設優質高效推進,這得益于交通投資持續保持高位。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3061億元。分方式看,鐵路完成投資771億元;公路完成投資2005億元,其中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農村公路分別完成投資981億元、529億元和317億元;水路完成投資173億元;民航完成投資112億元。
7月份交通投資的表現延續了今年以來的良好態勢。今年前7個月,我國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1.95萬億元。其中,鐵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330億元,同比增長5.6%,為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注入了新動能。
投資到位,建設提速。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介紹,今年以來,國鐵集團積極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發揮在規劃、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聚焦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102項重大工程中的鐵路項目,高質量推進鐵路規劃建設和鐵路老舊設備更新改造,有效發揮了對全社會投資的拉動作用。7月份以來,積極應對部分地區汛情,嚴格落實施工安全措施,強化工程質量管控,多個鐵路建設項目取得重要進展,貴州盤州至興義高鐵全線鋪軌完成、南寧至憑祥高鐵崇左至憑祥段新建站房建設完成,滬渝蓉高鐵武漢至宜昌段、沈陽至白河高鐵、襄陽至荊州高鐵、合肥至新沂高鐵等項目聯調聯試有序推進。
貨運量平穩增長
8月21日9時50分,隨著滿載電煤的73003次2萬噸重載列車駛出山西大同湖東火車站,大秦鐵路累計貨運量突破90億噸,開創了鐵路重載領域單條鐵路貨運量的新紀錄。
大秦鐵路的優異表現是鐵路貨運運行良好的縮影。國鐵集團發布數據,今年1月份至7月份,國家鐵路累計發送貨物23.31億噸,日均裝車18.33萬車,同比分別增長3.3%、4.1%,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提供了有力支撐。
國鐵集團負責人表示,今年以來,集團持續抓好疆煤外運、晉南地區疏港鐵礦石等重點項目,克服汛期部分地區極端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確保重點物資應裝盡裝、高效送達,助力迎峰度夏和產業發展。1月份至7月份,國家鐵路發送煤炭11.96億噸,其中電煤8.16億噸,鐵路直供電廠存煤保持在較高水平,礦建材料、冶煉物資、糧食運量同比分別增長13.6%、8.2%、12.7%。
6月5日17時40分,新疆準東經濟技術開發區準東北站天池能源環線內,一列滿載煤炭的列車緩緩駛出,經烏將鐵路開往四川臨巴溪站,滿足迎峰度夏電煤保供需求。截至當天,新疆鐵路貨運發送量達1.01億噸、同比增幅2.0%,較去年提前3天突破1億噸大關,為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力。
“我們深挖‘公轉鐵’項目潛力,加強與上下游客戶及兄弟局的溝通聯系,針對客戶需求優化完善鐵公、鐵水運輸方案,加大疆煤外運力度,確保煤炭等重點物資快裝快運,有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貨運部生產科副科長馬強說。
8月16日,第2000列“絲路海運”海鐵聯運天天班駛出廈門國際物流港,標志著這條跨越山海、聯通贛閩的“東南物流黃金通道”取得新進展。今年以來,跨境貨物運輸穩定暢通。1月份至7月份,中歐班列保持穩定開行,中亞班列累計開行8526列,同比增長23.2%;中老鐵路累計發送跨境貨物344.1萬噸,同比增長6.4%,有力促進國際經貿往來。
不只是鐵路,各種交通方式貨運量均保持良好增長態勢。數據顯示,7月份共完成營業性貨運量49.7億噸,同比增長3.4%,增速較上月回升0.5個百分點。分方式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貨運量同比分別增長4.5%、3.3%、3.4%和15.3%。1月份至7月份,完成營業性貨運量330億噸,同比增長3.8%。
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
7月底召開的交通運輸部2025年半年工作會強調,要培育壯大交通運輸領域新質生產力,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大力發展智慧交通,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隨著各項措施的不斷推出和落地,交通領域高質量發展之路將更加順暢。
8月16日,交通大模型創新與產業聯盟成立暨交通大模型建設啟動會在北京召開,標志著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建設從分散探索邁向協同共建新階段。
“建設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是交通運輸部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推動“人工智能+交通運輸”行動的重要舉措。”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李穎介紹,交通管理部門將按照“市場主導、政府支持,技術引領、應用驅動,邊建邊用、以用促建”的原則,打造一個能夠充分發掘人工智能技術潛力、解決行業實際問題、開放共建成果共享的交通運輸行業大模型開發和應用體系。
作為聯盟理事長,中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宋海良表示,聯盟將重點聚焦核心技術攻關、場景落地應用、產業資源共用和安全治理體系建設。聯盟成員涵蓋產學研用全鏈條,未來將共同突破交通大模型訓練、多模態數據融合等關鍵技術難題。
交通運輸部科技司負責人指出,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建設將采用“1+N+X”架構,即基于1套大模型通用技術底座、打造“N”類垂域模型、服務“X”個典型應用場景,通過“基礎—垂域—智能體”三級聯動,支撐貫通全行業業務應用,引領交通運輸智能化轉型。
當前,交通運輸已成為先進生產技術、生產方式等創新融合的先行領域。新技術、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新技術與交通運輸深度融合,交通領域正煥發出新的生機。(經濟日報記者齊慧)
(責任編輯:王炬鵬)

關注精彩內容